商洛市 - 区域概况
雄伟的秦岭主脊、蟒岭、流岭、鹃岭、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,像五根粗壮的手指,由西北向东北、东、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,洛河、丹江、金钱河、乾佑河、洵河蜿蜒其中,岭谷相间依次排列,大自然的神工鬼斧,把商洛造就成为一巨大的掌状山地。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,横跨长江、黄河两大水系,以及高山低谷的垂直差异,秦楚文化的交流融会,更是给这“魔掌”般的山地上蒙覆了神奇的面纱。使商洛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。神奇的山,神奇的水,神奇的人,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串串神奇的故事:像“契佐禹治水有功,帝舜封契于商”;卫鞅破魏,秦封之商於(音沃),号称商君;“商山四皓”出山助吕后扶太子,居功不受而隐居采芝;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,驰骋中原;五支红军进商洛,撒播了革命种子;李先念率师突围,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;贾平凹著书戏说商州,等等,这些都让商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多次闪光!
商洛市 - 自然资源
商洛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。素有“南北植物荟萃、南北生物物种库”之美誉。据调查统计 ,有野生油料、纤维、淀粉、林果、中药材、化工原料

尤其是核桃、板栗、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,核桃出口量占全国六分之一。商 洛又是全国有名的“天然药库”。中草药种类1119种,列入国家“中草药资源调查表”的达 286种。其中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连翘、五味子、丹参、苍术、青风藤、淫羊霍、黄姜 、桔梗、威灵仙、茵陈等10余种;年产量10~50万公斤的有金银花、柴胡、天麻、白术、山 楂、黄芪、猪苓、山萸、柏子仁、远志等10余种。其中连翘、金银花、丹参、山萸、五味子 、桔梗年收购量居陕西省之首。木耳、香菇总产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。茶叶年产 量40多万公斤,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。野生动物近千种,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羚牛、苏门羚、林麝、锦鸡、金钱豹、大鲵等24种。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 60种,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,其中大型矿床15处,中型矿床24处。储 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、钒、钛、银、锑、铼、水晶、萤石、白云母和钾长石等17种,其中 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.02亿吨,占全省的46%。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 、锌、钼、铅等13种。水力资源丰富,据勘测,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,总流域面积1.83万平方公里,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,可开发量30.2万千 瓦。
商洛市 - 经济发展
乾隆 年间编修的《直隶商州总志》

商洛市 - 交通通讯
商洛道(亦称商於古道)是秦驰道的主干道

邮电通信已步入自动化时代。邮政已建成一个相对独立、方便快捷的干线邮运网,营业网点 遍布城乡,自成体系,业务手段日趋现代化,全面步入经营专业化、服务规模化、邮件处理 电子化、微机化和邮运机械化的轨道。电信事业长足发展,已形成与全国同步的现代化通信 网络。邮政、电信业加快发展。全年完成电信、邮政业务总量35386万元,增长18.8%,2005年末,话机总量达62万部(含移动电话),增长34.8%,电话普及率达到26部/百人,移动电话达31.7万户,增长55%。
商洛市 - 教育文化
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,素质教育、义务教育稳步推进,学前教育受到重视,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良好。2005年,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6.4%,比上年提高0.7个百分点。商洛学院在校学生5222人;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139人;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756人;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94319人;小学在校学生数247983人;幼儿院在园幼儿22644人。小学入学率99.7%。商洛文化独具特色,承秦文化之刚阳,蓄楚文化之柔美, 剧种有秦腔、花鼓、道情、二黄(汉剧)、豫剧,以及民间的山歌、号子等。五十年代“夫妻 观灯”、六十年代“一文钱”、七十年代“屠夫状元”、八十年代“六斤县长”、“凤凰飞 入光棍堂”、九十年代的“山魂”等剧目,均获得省以上创作一等奖,有的赴京汇演,有的 搬上银幕 。1985年被省文化厅誉为“戏剧之乡”。2005年,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47.3万册,各类报纸总发行量1017万份。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、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9.4%、94.6%。
商洛市 - 历史文化
商洛锺灵毓秀,人杰地灵。据粗略统

商洛市 - 革命老区
近代,商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 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,为全国革命老区之一。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即建立商 县、龙驹寨两个中共特别支部。1928年渭华暴动,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率军入洛南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1930年7月,中共陕西省委派省委执委、陕南领导小组组长陈征回山阳 开辟地下革命斗争。先后有五支红军(1932年10月徐向前、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,1932年1 1月贺龙、关向应率领红三军,1933年汪锋、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,1934年12月徐 宝珊、吴焕先、程子华、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,1936年12月徐海东、程子华、刘志丹率领 红十五军团

抗日战争爆发后,1937 年11月,中共陕西省委派地方科长王柏栋回商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。解放战争时期,1946年6 月,陕南革命游击队指挥部成立,指挥巩德芳、政委王力领导游击队打富济贫,打击国民党 反动派;7月,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、副司令员王震、中央委员郑位三、候补委员、 组织部长陈少敏,中原突围进军商洛和陕南革命游击队合编,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豫鄂陕革命根 据地。8月,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、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及陕南 独立团进军商洛,开辟豫陕鄂边区根据地。9月又协同在商洛坚持游击斗争的王力领导的游 击 武装胜利会师,在此后的两年零三个月的战斗中,进行大小战斗280多次,歼灭瓦解敌军1万 多人,收缴各种武器、弹药40多万支(发),先后解放了全境,建立了7个县级人民政权。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,得到了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高度赞誉。
1994年6月,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:“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烈士永垂不 朽!”199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:“发扬革命传统,建设 革命老区”。1995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:“发扬老 区精神,振兴商洛经济”。
商洛市 - 行政区划
截至2005年12月31日,商洛市

商洛市 面积19292平方千米,人口241万人(2004年)。
商州区 面积2672平方千米,人口55万。邮政编码726000。区人民政府驻南大街。
洛南县 面积2562平方千米,人口45万。邮政编码726100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
丹凤县 面积2438平方千米,人口30万。邮政编码726200。县人民政府驻龙驹寨镇。
商南县 面积2307平方千米,人口23万。邮政编码726300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
山阳县 面积3515平方千米,人口44万。邮政编码726400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
镇安县 面积3477平方千米,人口28万。邮政编码711500。县人民政府驻永乐镇。
柞水县 面积2322平方千米,人口16万。邮政编码711400。县人民政府驻乾佑镇。
*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;面积、人口数据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(2006)》,人口截至2004年底。 *
商洛市 - 历史沿革
据《隋书·地理志》载,商洛

商洛在夏商时期,为豫、梁州地。西周和春秋属晋,战国为秦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北部和南部分别属关中郡内史区和汉中郡。西汉时分属弘农郡和汉中郡。东汉时分属京兆尹和汉中郡。东汉以后十余朝代,或为郡、为州称谓不一,管属各异。到明代和清初属西安府管辖,雍正三年(1725年)置直隶州。民国二年(1913年)废州府存县道,分属关中道、汉中道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领商县、洛南、山阳、商南、镇安、柞水六县。1949年全区解放,设陕南行署商洛分区,1950年改设商洛专区,辖商县、洛南、丹凤、山阳、商南、镇安、柞水七县。1969年改为商洛地区。(以上摘自“商洛市政府网站”)
1949年设商雒分区,辖商县、雒南、丹凤(由商县、山阳、雒南3县析置,治龙驹寨)、商南、山阳、镇安、柞水等7县。 1950年商雒分区改为商雒专区,专署驻商县。辖商县、雒南、丹凤(驻龙驹寨)、商南、山阳、镇安、柞水等7县。 1958年撤销丹凤县,并入商县、商南2县;撤销柞水县,并入镇安县。商雒专区辖5县。 1961年恢复丹凤(驻龙驹寨)、柞水2县。商雒专区辖7县。 1964年商雒专区改名为商洛专区,雒南县改名为洛南县。 1970年商洛专区改称商洛地区,地区

2000年,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:商洛地区总人口2345437人。其中:商州市 530883人、洛南县 455183人、丹凤县 295833人、商南县 227636人、山阳县 400993人、镇安县 276488人、柞水县 158421人。
2001年8月31日,国务院批准(国函[2001]94号):(1)撤销商洛地区和县级商州市,设立地级商洛市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商州区。(2)商洛市设立商州区,以原县级商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商州区的行政区域。区人民政府驻南大街。(3)商洛市辖原商洛地区的洛南县、丹凤县、商南县、山阳县、镇安县、柞水县和新设立的商州区